
9月19至21日,以“法律英语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交叉与融合”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讨会暨第十届立格外语联盟峰会在我校隆重举办。大会由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我校外语学院承办,《语言与法律研究》编辑部、福州译国译民团有限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协办。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罗松远出席立格外语联盟峰会并致辞。
大会设置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平行论坛,主会场由外语学院院长毛现桩主持。司林胜在致辞中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总体部署,依托外语、法学、经贸等多学科交叉基础,大力推进“英语+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法律英语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深化国际法治合作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时代使命。相信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将为法律英语学科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也真诚希望大家对我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多提宝贵意见。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法连,“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原秘书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国际事务高级顾问康煜也分别作了致辞。

大会主会场共有十场主旨报告,涵盖法律英语教育、翻译研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比较法制度创新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法律英语教学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当前法律英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中国政法大学张清教授以《法律英语教学建设与涉外法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与展望》为题,聚焦涉外法治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系统阐释了法律英语教学建设的背景与实践路径,并展望了法律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以《论文学翻译中的法律知识迁移》为题,论述了法律文学的知识属性,强调法律文学译者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并通过沙博理英译《水浒传》剖析了法律知识在文学翻译中的迁移与转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勇教授以《法律翻译与涉外法律服务》为题,从法律翻译的概念与分类切入,梳理相关原则与方法,结合涉外法律服务的案例展开解析,并特别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法律翻译的应用前景;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以《法律英语专业内涵研究》为题,系统分析了法律英语的定义、误区与建设必要性,指出法律英语不仅是语言与法律的结合,更是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战略支撑,强调了法律英语在国家战略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甘肃政法大学唐丽玲教授以《语言筑基、意识铸魂:协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为题,提出“筑基、铸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一体四翼”育人框架展开,强调法律英语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主张通过国家意识、语言意识与受众意识的塑造实现价值引领;我校张良教授以《比较法视野下我国法律制度创新》为题,从体例、内容、立法技术及成文法补充四个方面展开,结合预期违约与预约合同的案例,为法律英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华东政法大学余素青教授以《谈涉外法治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为题,强调涉外法治人才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出构建“知识—技能—素养”融合体系,涵盖法律适用、庭审参与、文书撰写、沟通协作及法律科技,指出数智化工具与国际实践平台的引入将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蔡圣勤教授以《从<血脉>看南非社会变革期的法律困境与正义迷思》为题,从南非社会变革期的“海滩爆炸案”切入,揭示种族隔离遗留的不平等与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冲突,为法律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外语学科教师科研提供了新思路;西北政法大学何静秋教授以《“法治中国”的域外回响:国际学术界中国法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为题,基于SSCI和A&HCI文献梳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法治的研究态势,指出中国法治研究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仍受西方话语体系制约,并提出构建“阐释共同体”、推动本土期刊国际化的新路径;我校毛现桩副教授以《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翻译与法治国际传播》为题,从语言经济学切入,强调语言的资源与资本属性,提出法律翻译不仅涉及准确与文化适配,更需纳入成本—效益考量,为法律翻译和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与思路。




大会设置的三个平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法律外语教学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法律翻译及法治话语”“法治国际传播及其他”三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大会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分别作总结发言,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圣勤作大会学术总结,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刘绍辉致闭幕辞,下一届承办方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诚邀参会专家明年相聚上海。

9月19日召开的第十届立格外语联盟峰会由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法连主持。立格外语联盟高校的法律英语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外语教育与法治建设的融合路径,交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推动涉外法治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优化升级,为法律英语学科建设和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贡献智慧与力量。
(初审:姚阳迪 复审:毛现桩 终审:刘绍辉 编辑:姚阳迪)